您的位置:新化在线 - 历史人文 - 梅山文化 - 正文
首页 | 新化卫星地图 | 对本站的建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化发现于右任等政要题字 墓主后人想捐台湾

来源/作者:新化在线 录入:新化在线
2013/6/1 23:22:45 浏览:正在载入...

萧季陶墓前风光

  (文:邱向明 图:明明 张建新)新化科头乡桃林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隶属于洋溪区,它不仅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让人想起世外桃源的意境,同时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可以和衡山佛道比美的小南岳殿,军民齐抗日的大战场,有被当地村民认为“是汉王吴芮”开发的汉代古梯田。

  但是,萧季陶,一个普通的山野之人,其墓四周有国民党政要人物包括于右任、程潜、孙科、陈立夫等15人的题字石刻,以及墓主后人萧祖林为珍贵墓碑文物,四处搜集、毕生护卫的事迹,引起包括中国台湾国民党“副总统”萧万长在内的关注,成为一种传奇。

  萧季陶,何许人也

  5月27日,天气晴好。记者与新化在线负责人明明、摄影家鲨鱼哥,驱车前往桃林村,此地山清水秀,无不体现出一片美丽的田园风光。在萧季陶的曾孙萧祖林的带领下,去了萧季陶的墓地。

  在太阳界萧季陶的墓地上,记者没有看到有关墓主的任何碑文,以及国民党政要包括于右任、程潜、孙科、陈立夫等人题字的石碑,空留三个雕刻好的立柱,和一堵精美的弧形石墙。

  萧季陶的坟上,长满茂盛的茅草。萧祖林翻开倒在草中一棵石柱说:“这里以前是一个很完美的石垣墓,四周分别镶嵌有15位名人题字的石碑。萧季陶墓占地60平米。”

  有关资料显示:萧季陶生于清代咸丰七年,死于民国二十一年,桃林人,卜居洋溪。7岁父母双亡,11岁时2个哥哥在洋溪做长工,他到苍溪为人家放牛,15岁起学做生意,慢慢发家。后从洋溪、资江大码头送新化的树木、炮纸、玉兰片等土特产到武汉,然后带回食盐、棉花百货等商品,盘下一笔可观的家业,并建起了三瑞堂。

  三瑞堂位于新化洋溪街上,建于1919年,占地面积近4亩,院内种满奇花异草,到处雕梁画栋。大门上“三瑞堂”匾额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三瑞堂”指萧季陶有3个儿子。即长子萧演,毕业北京财政讲习所,曾任湖南芷黔、晃、禁烟局局长等职;二子萧范九,毕业于湖南群治大学,曾任湖南江苏常州沙田局居长等职;三子萧涤尘是最优秀者。

在萧老的带领下探访萧季陶墓

  重庆谈判时,萧涤尘筹划宴请毛泽东

  萧涤尘生于1898年,早年就读了湖南第一师范,曾和毛泽东相识,1945年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时,以重庆市长贺耀祖为头的湖南同乡宴请毛泽东时,他是主要筹划人。他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回国后曾任北洋政府任维钧的秘书、中央党校训练部总务科科长、国家总动员会议专员等职,参加黄埔军校工作时任少将秘书长,与周恩来同志共事一年半,后供职于国民党党部。

  萧涤尘在新化有神童之称,“可惜在留美期间,因为事故受伤,留下病痛。加上他不善权术,性格耿直,以后没有多大的升迁。”萧祖林扶着叔爷爷萧涤尘的墓碑感叹着。

  萧涤尘的墓位于他父亲萧季陶的下面,碑是新刻的。名叫太阳界的小丘陵上,挤在一起大概十余棺坟,都是萧家的亲人。

  “任全国政协常委的易礼容先生,在回复萧涤尘女儿的信中,曾经提到‘传说令尊有神童之称,但和我相晤时期,似乎神智不够精明……偶然听说他仕途不甚如意’” 萧祖林回忆说,“抗战胜利后,萧涤尘随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回到南京,1948年因病退回新化,1951年因洋溪‘人人商店’案件,死于镇反运动,同时被镇压的有子侄兄长一共八人。”

  “解放前夕,我叔爷爷萧涤尘的好友成仿吾,来信邀劝他北上,信中告之他,中共将以统战人士相待,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没能走成,没想到,竟然铸成了大错……”说到此处,萧祖林抚摸墓碑唏嘘不已。

萧老指着被破坏的萧季陶墓给我们看

  萧季陶墓与名人题字

  萧季陶墓修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位于今科头乡桃林村的太阳界上,离曾孙萧祖林的家约5分钟的步行路程,该墓以石垣形式修成,墓的主碑“萧季陶先生之墓”为程潜所题,字体为隶书,略带篆意。

  其两边为“乡邦之望”、“丹丘式乐”二碑,分别为林森、于右任题写。两侧的石柱上,刻有对联:“连水溁洄资毓秀,温泉潋滟倍钟灵”、“名公振笔光泉壤,有子能文表墓庐”。

  其次分别为孙科题写的“厉带河山”,正楷字; “善人有后”,为陈立夫题写的,行草;陈果夫题写的“季陶先生事工商,中兴祖业独荣光。不晏起兮不二色,教子成材有义方”;薛岳题了“河水溁洄”;张治中题写了“殁世有称”;何键题写了“贞珉永固”;陈铭枢题写了“幽光永炤”;覃振题写了“与山川不朽”;唐义彬题写了“名山并永”;王东原题写了“榘矱长存”;曾继梧题写了“无怀葛天之民”;冯玉祥题写了“明德光后”。

  除石联外,共计十五碑,题写者皆为当时政要名流,或楷或隶,或篆或草,皆书法优美,苍劲有力,可见当时的人在书法方面都是用功了的。

  题写者中有唐义彬、曾继梧,是新化耆宿,而曾继梧更是与墓主是姻亲。碑石的另一面镌刻约1000字《萧季陶墓表》,撰者为清宣统拔贡、湖南大学教授宗子威,宗先生在抗战时期避居新化,任教于上梅中学,是萸江吟社的发起人之一。“萧季陶墓表”,是民国时期新化书法家曾励贞书丹,此人亦不幸死于1951年的镇反运动。

  “此碑刻是萧季陶逝世十周年时,萧涤尘从南京带回来的题字。刻到墓碑上还是少数,有许多名人字画收藏在家里。可惜的是,挽联祭幛毁坏于文革中……”萧祖林说。

萧老在叔祖萧涤尘墓前黯然落泪

  萧祖林守墓50余年,四处搜集墓碑

  萧祖林今年68岁,现居桃林村。他出生于离桃林9公里的洋溪三瑞堂。1951年那场镇反运动,前后失去18位亲人,因此使他家的生活处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幼年起,他学会了怎么面对,怎么生存。他接受社会主义新思想的教育,积极参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积极响应党的上山下乡的号召,1964年,17岁的他从洋溪来到离家50公里外的吉庆茶场,开荒种粮,植树采茶……

  记者眼前的萧祖林,身材魁梧,虽然近70岁的人了,但是做事走路风风火火,讲话也放连珠炮一样的快。“1969年,我转调到了桃林插队,并且在这里安家落户,娶妻生子……”萧祖林表述。

  祖上的荣光——众多的碑文题字,题赠者地位之高,书法之劲美。他对那些遗留文化总是耿耿于怀,那是他永远挥之不去的梦境,这是他选择祖上归葬地桃林插队、终生守望的唯一原因。

  但是,“文革”一阵风,将萧季陶墓几乎夷为平地,大部分墓碑抬移到山塘水坝,有的做为它们的泄水涵洞用料。萧祖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只能泪往肚里吞。

  1979年是我国正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正确道路的元年。萧祖林开始慢慢地试着在方围几十里寻找遗失的墓碑,特别是一些水塘下面。他说:“从水塘中找到好多的碑,没有被完全损坏,这是万幸!”

  萧祖林住着三扇砖瓦房,他家的卧室里收着墓碑,他一一指给记者看。其中王东原题“榘矱长存”碑文破损严重,他解释“是农民用铲子和锄头扒堵水口的泥沙树枝等杂质”而造成的。

  诚然,在好心人的提醒下,遗留在墓地的一些碑石,怕盗墓以及文物贩子盗去,大的碑他请人抬回来,小的自己慢慢地背回来。为了防止抬到家的碑石丢失,他在正门口栓一条狗,还放一条狗搞流动哨。

  “2007年,我听到维山乡的一位书记提供的线索,说在维山水库的堤坝下埋着一块碑,于是征得当地领导的同意后,我请人挖了5、6米深,终于找到了这块碑,就是湖南和湖北省政府主席、第七十三军军长王东原题赠的碑!”

  原来是萧家的维山亲戚看石料好,又平又滑,带回家做制砖时用的。萧祖林称:“当然,我还要用水泥补好我挖的洞。看到这块碑,当时眼泪直流啊!”

  为了寻找这些碑,萧祖林花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但是他无怨无悔。

  当然,他怀想起1980年,自己用杀猪刀顶着一位要将家人葬在萧季陶墓祭台位置的孝子的胸膛时,他对自己的冲动有些后怕和歉意。原来,在外地干活刚回家的他,听到有一位孝家已将自己的亲人的棺木放入墓井,就差没有盖土时,他像发疯的公牛般冲上山,咆哮着大喊“要杀人了”,让对方乱了方寸,做出了让步,重新找地方。

  后来村里人都说,萧祖林的那天脾气怎么这么大啊,平时蛮好的一个人。正因为此举动,完好地保护了萧季陶墓的人文景观。

  碑刻引起台北“副总统”关注,想捐台北故宫博物院

  萧祖林虽然每月只有1千多元的养老费,生活条件在当地属较差的。寻碑护墓用去了他不少的钱,但他无怨无悔。他的爱碑护墓事迹也渐渐被人知晓。新化县政府、县文化局等部门的领导多次来到桃林看望他,对他的行为表示赞扬。

  2012年初夏,湖南省委老领导熊清泉同志,也打来电话,关注了萧季陶墓地的碑刻,对萧祖林爱碑护墓的行为表示欣赏,同时 “希望有时间过来看看……”

  2012年2月,萧祖林受到台湾方面的邀请,参加“第八届环球萧氏宗亲恳亲大会”,他去了台湾。他认为这是一个沟通两岸友谊和文化的绝好机会,他把碑刻拓片照片和简单的文字资料带到了大会现场,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中国台北“副总统”萧万长先生接见他和他握手,并请自己的秘书胡正浩,认真听取了萧祖林的有关汇报。在长达35分钟的谈话中,胡正浩肯定了墓碑有较高的文化价值,需要好好保护,对萧祖林的护碑行为表示肯定……

  此前,萧祖林通过侨居香港、美国的亲属转交台湾方面的有关“保护萧季陶墓碑文”的函,也由台湾“总统府公共事务室”和“行政大陆委员会”、“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一一得到回复。

  历经百般磨难的萧季陶墓刻碑,在萧祖林几十年的努力下,失而复得,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现在萧祖林真的怕再失去它们。他真心希望政府部门来关注这些碑刻,他愿意捐献给台北故宫博物院,让它们有一个真正的归宿地。

  虽然萧祖林老了,从时间上他耗不起……

  但是他壮怀激烈,一直在等待佳音,一直在寻找最后一块轶失的碑——薛岳题的“河水溁洄”碑……

  (部分资料引用陈中林《诗画桃林——谒萧季陶先生墓》一文)

  相关链接:新化:萧季陶墓碑上的碑文部分解释
       萧季陶墓引长沙晚报等数百家媒体关注
       新化发现于右任等政要题字 墓主后人想捐台北故宫博物院
       诗画桃林——谒萧季陶先生墓

台北方面回文

台北方面回文

台北方面回文

  附:相关碑文资料

林森题“乡邦之望” 于右任题“丹丘式乐” 程潜题“萧季陶先生之墓”

  林森(1868年-1943年8月1日),字子超,号长仁。福建林森县(闽侯县)人,辛亥革命元老。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被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又历任福建省省长、国民党中央首任海外部部长、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立法院副院长及院长,中国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主要成员。1932年起接替蒋中正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1943年5月接见外国使节,发生车祸中风不起,同年8月1日卒于重庆,终年75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葬于重庆市歌乐山南麓“林园”内。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省三原县人,祖籍陕西泾阳斗口村(“斗口于家”),政治家、活动家、“当代草圣”,杰出中国流艺术家、教育家、诗人。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前后共任监察院院长34年,晚年在台湾仍渴望祖国统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并著有《于右任诗词集》《标准草书千字书》等行世,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台湾。

  程潜(1882.3.31-1968.4.5),字颂云,汉族,湖南醴陵人。出身耕读世家,九岁入私塾,十六岁通过童试成秀才。十八岁(1900年)进入长沙岳麓书院,开始了解中外时局后,决定放弃科举之途,弃文习武,1903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湖南武备学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同盟会会员,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曾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1949年8月,在长沙宣布起义,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省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文革时受周恩来特别保护,个人未受冲击。1968年4月5日病逝于北京。

孙科题“厉带河山”

  孙科(1891~1973),字哲生,广东中山人,孙中山之子。1891年10月20日生,1895年,孙科[1]随祖母移居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檀香山中学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文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任第一任广州市长,1923年、1926年两次再任广州市长,1931年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长,1932年任立法院长,主张速行宪政联共抗日,1946年下半年,随着国内政治环境的急剧变化,孙科从自己原来的立场全面后退,转而支持蒋介石的政策。1947年任南京政府副主席,1949年辞职,后长期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5年任台湾“总统府”高级咨议,1973年9月1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享年82岁。

陈立夫题“善人有后”

  陈立夫(1900年—2001年),浙江省吴兴(现湖州市)人,名祖燕,号立夫。父陈其业,字勤士,兄陈祖焘,字果夫。另外曾化名李融清、辜君明。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国,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认可,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大力促进台湾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被誉为台湾中医中药事业的“守护神”。2001年2月8日晚近九时在台中市中国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病逝,享年102 岁。

陈果夫题“季陶先生事工商,中兴祖业独荣光。不晏起兮不二色,教子成材有义方。”

  陈果夫(1892年10月5日-1951年8月25日),名祖焘,字果夫。浙江吴兴东林镇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是国民党内右派。1907年入浙江陆军小学堂,受陈其美革命活动影响,加入同盟会。1911年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辛亥革命爆发后,赴武汉参加革命军,后随陈其美参加讨袁斗争。1918年起在上海经商,与蒋介石等从事交易所投机买卖。陈果夫及其弟陈立夫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在大陆时期为蒋所倚重,同为旧中国“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负责国民党内组织及党务,有“二陈”、“CC系”之称。1927年春积极参与蒋介石“清党”反共。与其弟陈立夫把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扩充成为一个庞大的特务系统,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从事反共及迫害进步人士的活动,并对付国民党内反蒋派系的抗争。1951年8月25日病逝于台北。

张治中题“殁世有称”

  张治中(1890.10.27~1969.4.6),著名爱国将领,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省巢湖市(原巢县)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辛亥革命后,张治中在上海参加学生军,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17年加入北洋倪嗣冲的安武军,同年南下参加护法战役,1924年后,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官团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后,任国民政府中央军校教育长、国民政府第五军军长、第四路军总指挥、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参加中日淞沪会战,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1945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著有《张治中回忆录》等。

何键题“贞珉永固”

  何键(1887—1956),字芸樵。国民党陆军上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湖南省政府主席。1887年3月生于醴陵县茶山岭乡。1906年考入长沙岳麓山崇古学堂,三年后改入湖南法政学堂。辛亥革命后,相继入湖南将校养成所、武昌第3陆军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步兵科学习,1916年毕业后任湘军暂编第1师第1旅排长。他仇视农民运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在汉口开会密谋策划两湖反共军事政变,指使部下余湘三串通独立第33团团长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6月29日发表反共宣言,为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充当急先锋。1956年4月在台北病逝,终年69岁。

陈铭枢题“幽光永炤”

  陈铭枢(1889~1965)字真如,外号阿跛(因瘸了一条腿),广东(今属广西)合浦公馆人,民主革命家、北伐将领。从军而信佛。任民国政府军事委员、武汉警备司令、广东省政府主席、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长、代理行政院院长;系民国时代国民党上将,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铁四军元老)、第十一军军长、广东省主席、十九路军总指挥、京沪卫戍司令、总政治部副主任。十九路军蒋光鼐和蔡廷锴的顶头上司,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民革的创始人之一。1965年5月14日,我国第二次核试验成功。陈铭枢十分兴奋,在民革庆祝座谈会上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当日下午4时去世。

覃振题“与山川不朽”

  覃振(1884-1947),字理鸣,原名道让,桃源县建宁乡大田村(今马鬃岭罗家店)人。覃振年少有大志,吐属不同凡响。清末废科举制,改桃源书院为桃源高等小学堂,道让与同里诸生应试就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犯北京,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时在漳江书院求学的覃道让在县城广场发表演说,历数清廷辱国丧权和八国联军蹂躏北京的种种罪行,声泪俱下,闻者莫不动容。主张积极抗日,与蒋介石意图多有相悖。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发动内战,覃振对其所为多有不满,思想益趋进步,常设法掩护中共地下工作者。民国36年4月18日,覃振病逝于上海,终年63岁。弃世时家无余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颁国帑为之治丧,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唐义彬题“名山并永”

  唐义彬(1882-1950)湖南新化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早年毕业于湖南武备学堂,后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4年在东京参加拒俄义勇军,1905年加入同盟会。曾任湖南省督署参谋长、湖南省政府军务司司长、湖南省造币厂厂长、湖南省水利局局长等职。抗战期间,聘为九战区司令部高级顾问。

王东原题“榘矱长存”

  王东原,民国政要。 安徽人。1899年生。早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后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八期。1923年来湘,任唐生智部教官,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5月任何键第35军教导团长,参与许克祥在长沙发动的"马日事变"。后历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长沙警备司令,曾参加"围剿"红军的战争。"七七"事变后,任第七十三军军长,参加淞沪抗战。1944年,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46年6月,调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任职期间,提出了一系列全省经济、交通、文化的现代化建设蓝图。1948年6月,调任总统府顾问,驻台湾。晚年移居美国。著述:《浮生简述》等。 1997年在台北逝世,终年98岁。

曾继梧题“无怀葛天之民”

  曾继梧(1878年-1944年)民国陆军上将。湖南新化人。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湖南新军中任参谋、代理标统等职。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历任炮兵团长、岳阳镇守使、陆军第三师师长、湖南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兼第二师师长、湖南政务厅厅长。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时,收集残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任副军长。1928年后,历任湖南省政府委员、湖南省民政厅厅长、湖南全省地方自治筹备处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等职。1944年病逝。

冯玉祥题“明德光后”

  冯玉祥(1882.11.6—1948.9.1),民国时期著名军阀、军事家、爱国将领、著名民主人士;原名冯基善,字焕章,原籍安徽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寄籍河北保定;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之结拜兄弟,曾先后任北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 陕西、河南督军及陆军检阅使等职。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1926年在五原誓师,率部集体加入国民党,1927年任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乘“胜利”轮回国途经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

相关阅读
共有评论 0网友评论
注册新化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免费发布信息 免费刊登黄页 免费宣传推广 打造新化免费信息发布平台 联系电话:13638489191

本站官方QQ群:54858901 | 客服QQ:点击发送QQ消息 | Email:76008608@QQ.com

蚩尤故里 新化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 http://www.er-k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